健康主題專欄
健康樂活廣場
營養保健盒
健康一點靈
健康Q&A
體檢實例分享
醫學常識測驗


  健康樂活廣場
預防腦中風,定期做”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少不了!! 2011/4/5

預防腦中風,定期做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少不了!!

定期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是預防腦中風的好工具。

腦中風一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三名,除了控制大家耳熟能詳的血壓、血糖、血脂等心血管危險因子,可以減少腦中風外,「頸動脈狹窄」也是缺血性腦中風的重要原因。要有效地預防腦中風,檢查必須包括頸動脈硬化程度評估。

 

頸動脈狹窄可分症狀性與無症狀性兩種,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是指近期內發生過頸動脈狹窄側的缺血性腦神經症狀;而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則是指頸動脈狹窄側沒有任何局部腦神經症狀,絕大多數是在腦血管疾病篩檢時發現。

 

一般而言,無症狀者每年約有2%-5%中風機會,而有症狀病人則高達6%-12%,其中頸動脈狹窄程度愈高,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會當然也愈大。至於頸動脈血管的檢查與評估,除了中風患者外,對於慢性頭暈或有陣發性局部腦神經症狀者,以及中老年、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有吸菸史等具有心血管危險因子者,都應定期做頸動脈超音波掃描。

 

專科醫師指出,若發現血管已有狹窄,但程度未達50%,應考慮接受內科抗血栓藥物治療,降低發生腦栓塞的危險。當頸動脈狹窄超過50%時,必須進一步接受較具侵入性的腦血管攝影檢查,更精準地確立血管狹窄的部位和程度,狹窄程度達70%以上的患者,內科療法無法有效地預防中風,往往必須仰賴外科療法。外科治療大致可分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和頸動脈成型併支架置放術,兩者皆較藥物治療更能減少中風的發生,但也都伴有小比例的手術危險性和併發症。

 

至於頸動脈的狹窄程度介於50%-70%的患者,則必須根據診斷為症狀性或無症狀性、年齡、體能狀況、心血管危險因子等,考量日後中風的危險性來決定採用藥物或手術治療。

 

35歲以上的成人,每年約有3萬人發生第一次中風,導致死亡或殘疾。其中有十分之一的人一年內會發生第二次,殘障程度會比第一次嚴重,且其中四分之一人死亡。雖然九成以上的腦中風發生於50歲以上。但近年來腦中風有逐漸年輕化趨勢,需要更多人懂得調整生活型態,以預防重於治療來看待腦中風。50歲以上有危險因子的人(高血壓、糖尿病、抽菸、高血脂等),醫界建議應在健康檢查中,加入超音波頭頸部血管篩檢。

而當發生症狀時,更需要懂得就醫,以磁振造影等檢查做更進一步確認,而不是不以為意,以為發麻、摔跤、看不清楚沒什麼關係,其實很可能身體正在進行小中風、或眼中風。

 

就醫檢查若發現頸動脈嚴重狹窄,可考慮積極治療以預防中風,治療選擇有吃藥、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頸動脈支架置放術等等。

 

 

 

 

 
詳細地圖